军民融合,怎么融?

盈蓝科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着力打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自成体系、封闭运行的发展模式,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社会经济体系,着力在“融入”上下功夫、见成效。
  ——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两大建设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格局。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规划同国家战略规划的有效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的紧密衔接,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战略目标、发展进程、资源配置、产业能力、技术形态上协调一致,从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上保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筹划、同步设计、同步落实、同步推进,实现两大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军民一体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和重大科技创新协同协作,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强化军事需求牵引,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主动发现、培育、运用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沿尖端技术,捕捉军事能力发展的潜在增长点,最大限度实现民为军用。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完善国防知识产权归属与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政策。
  ——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融入国家大工业体系,形成军民一体的国家工业基础。着力使国防科技工业植根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扩大军工开放,拓宽军工外部协作配套范围,提高配套率,逐步实现由一般配套向分系统和总体提升。进一步简化市场准入程序,降低准入成本,调整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和装备承制资格制度,形成核心能力国家主导、重点支持,重要能力有限竞争、择优保障,一般能力市场放开、充分竞争发展格局。
  ——军队人才基础培养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的格局。把军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军队教育体制与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接轨。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力度,将生长军官、士官、文职人员统一纳入依托培养体系。创建军事后备人才培养制度,充分依托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储备新兴专业人才。建立特殊人才发现培养和输送机制,完善从地方选拔引进军队建设人才政策制度,继续采取直接接收、定向招生、在校选拔等多种形式,选拔培养后备军官。
  ——军队服务保障体系融入国家服务保障体系,形成依托市场、军民一体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着眼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社会服务资源,进一步推动军队自我服务、自我保障向购买服务和依托社会保障转变。继续深化生活保障社会化,拓宽社会优质资源利用范围,提升军队饮食、军人住房、商业服务、营区物业等领域保障社会化的层次水平。深入探索急时和战时条件下运用地方人员、运力、物资、设施设备等资源的有效机制和办法,逐步推进战场建设、作战技术保障社会化。
  ——国防动员体系融入国家应急动员体系,形成“平时服务、战时应战、急时应急”的一体动员格局。加强军地公共安全领域的合作,提高协同应对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推动国家应急管理和国防动员机制的有效衔接,逐步构建应战、应急管理合二为一的一体化联合动员体系。整合国家和军队物资储备资源,推进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物质集散和储备基地,探索将军队物资储备纳入国家物资储备体系的方法途径,逐步实现重要战略物资储备一体化。
  ——重大国防设施和战场建设融入国家基本建设体系,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军民共建共享共用格局。综合考虑军地需求,推进国家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提高国家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支撑能力。依托地方移动通信网络、测绘系统、气象观测等信息资源,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统筹军民标准建设,建立民标采用、军标转化、军民通用标准制定和信息共享体制机制,研究制定物联网、导航定位、集成电路、无人机等领域军民通用标准体系。
  ——国防重大安全领域建设融入国家重大安全领域建设,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融合发展格局。统筹军地海洋、太空、网络、核、生物和能源等重大安全领域建设,促进重大安全领域高起点、跨越发展。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综合管理与海洋权益和海上军事安全的有机结合。推进军民用卫星任务统筹和数据资源共享,完善军民用卫星频率与轨位资源管理,提高开发和利用效益。推进国家网络安全指挥体制建设,完善军地联合指挥、应急处置、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军民共用的国家网络空间体系。健全国家核、生物和能源安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构建军民共用安全监控预警与应急响应平台。
  ——军队“走出去”融入经济“走出去”体系,逐步形成以民掩军、军随民进、以军护民的“走出去”发展格局。着眼海外利益拓展和维护,统筹军地“走出去”,把对外经济合作布局同国防战略布局结合起来,拓展海外利益保障融合发展空间。积极研究探索主权高危、战略通道、侨民聚集等方向中资资源军民融合的可能性和承担军队保障责任的可行性,采取更加灵活方式突破军事力量“走出去”的各种限制,逐步构建覆盖我国主要能源资源供应地和战略通道、辐射全球相关利益地区的海外力量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强化统一领导和顶层设计,通过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完善政策、健全法律法规等方法手段,加快推进“融入”进程,尽最大可能使国防建设依托经济社会建设基础。对国防和军队建设而言,一要做到应融则融、能融尽融,凡是能利用社会资源的就不另铺摊子,能纳入地方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发展的就不重复建设。二要聚焦打赢,把非核心建设部门交给地方,对“小专用”管住管好、建优建强,对“大通用”放开放活,优胜劣汰。三要强化资源共享,只要不影响国防安全,能放开则放开,让更多的国防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转自凤凰网)

 

关键词搜索:整体实验室、整体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整体方案、整体实验室规划、恒温恒湿、恒温恒湿精密空调 、 实验室工程、实验室设计、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规划、恒温恒湿机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1463号

访问量:AmazingCounters.com